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1871
|
题名: | 曲棍球的生理應用 |
作者: | 蔡一鳴 |
日期: | 1996-11-01 |
上传时间: | 2014-06-05 15:11:18 (UTC+8) |
出版者: |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教務處 |
摘要: | 曲棍球運動是一種古老的運動項目,它有悠久的歷史,除了球體小、速度快、場地大,還有高度的技術性,同時配合戰術的運用及運動生理學的支援,於是競爭激烈是必然的現象。 研究一個傑出的曲棍球選手,他所具備的生理條件,是我們運動教練的基本課題,探討分析如下: 1.一流女子曲棍球選手最大氧攝取量平均值,是在45到59ml/kg/min之間。一流男子曲棍球選手最大氧攝取量平均值,為48到65ml/kg/min之間,由此顯示,頂尖男子曲棍球選手的最大氧攝取量平均值,需要超過60ml/kg/min以上,女子則為50ml/kg/min。 2.一流女子選手左手握力為(35.1 ± 5.9公斤),右手握力為(38.2 ± 3.9公斤)。男子選手最大握力54 ± 8公斤,雖然大多數選手慣用右手,但左右手之間並無明顯差異。 3.曲棍球運動以能量分配來看可分為無氧系統與有氧系統,能量系統使用的比例,視運動項目的強度與時間而定。 4.一般女子曲棍球員體脂肪百分比是25.1%較低,女子曲棍球優秀選手體脂肪百分比的值是23.0 ± 1.9%。高中男子曲棍球選手體脂肪百分比是11.1 ± 3.3%。 5.人工草皮球場能減少比賽的中斷時間、增加比賽速度,並使得運球技術進步。 6.根據動作分析,比賽大部分為右翼進攻。球棍限制使用木棍,不得以其它材質代替。 近年來歐美球員以強大的肌力、敏捷性、速度和瞬發力,以及人工草皮的建立,使亞洲球隊突遭瓶頸,也意味著強力曲棍球的時代來臨了,光靠個人優異的基本動作,已無法在球場上吃香,因此有意推展曲棍球運動的領導人及球隊,必須與科學實驗室結合,善用實驗的成果,才能站上國際曲壇的舞台。 |
關聯: | 北體學報,5期,P.139-148 |
显示于类别: | [研究發展處] 北體學報(1-18期)
|
在uTaipei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