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1292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3313/17059 (19%)
造訪人次 : 1038099      線上人數 : 4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2925


    題名: 臺灣鸞賦之敘事研究
    作者: 梁淑媛
    貢獻者: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暨碩博士班
    關鍵詞: 臺灣鸞賦;敘事性;多音性;擬作;遊觀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014-12-25 20:05:45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摘要: 臺灣古典賦作當中; 有一部份賦作產自於民間; 筆書於鸞堂; 以「不歌而誦」宣講唱和的文學形式; 作為儒宗神道勸化傳布之用; 故本文將其稱之為「臺灣鸞賦」。其作為宗教賦的性質; 正適足與唐代俗賦接榫; 可以作為清代以降之俗賦系統的重要參究之對象之相關文獻的填補。「臺灣鸞賦」由眾神登鸞降筆; 「賦」體的書寫; 證明該鸞堂鸞書的「眾體兼備」; 不免有騁才競技之意。文本中亦皆有「神明」作為「天上作者」的敘述聲音; 其或與其它聯合降筆之神明; 以及稟筆為文的「人間作者」鸞生; 相互「唱和」; 而有「唱和」的聲音; 或者是以「獨白」之聲音話語; 或有以第一人稱「我」顯現的聲音; 還有「敘述者」的聲音等眾聲口之「多音」從事宣講教化、蹫諫諷諭; 點化人心。因此本文欲進一步討論:如李白、蘇東坡等饒富「仙氣」; 或如白樂天等民間性格強烈的「真實文人」; 當其變化為「神仙文人」身分時創作出來的文學文本; 不論是在語詞、風格或是內涵上是否有所轉化與變異? 其次; 作為宗教文本; 以行儒家倫理教化之實的「臺灣鸞賦」; 在形式和內容上; 自是受到規範和制約; 因此; 不免有相互傳抄、相近雷同之處; 因而缺乏變化性的困境。然而若是從文學「擬作」的方向考察; 則有不同的角度得以思維; 而能開拓出新穎活潑以及「真實」與「虛構」辯證的文學向度。「擬作」; 在傳統的文學觀念裡; 不論是沿襲前人作品之字詞、形式或是創意; 一直多被視為「文病」。然而; 因不同的作者; 才情的高下有別; 且在文本創作時; 存著不同「視域」的觀察角度; 因此; 即便在遣詞造句時; 或與原作者所使用之詞句相類似; 或者甚至完全相同; 但會出現這些情形; 有可能是因為那個語詞、語彙本身所統攝的題材、主題與情感內涵; 能興起雖是處於不同時空的作者之同情共感的緣故。不過因「我者」與「他者」個體的「賦形」、「造意」與「興情」不同; 仍呈現出迥然不同風格的擬作; 這正是「臺灣鸞賦」在文學向度上尚可著墨發揮之處。 再者; 「臺灣鸞賦」中有降筆神明「遊觀」臺灣城鄉; 以解百姓遭劫之「憂」; 這種身體式「空間移動」; 展現出神、人「視域」美學(horizon)的「宇宙圖式」及「世界觀」; 以及在「時間皺褶」中對「生活世界」秩序的嚮往。 以上從「多音性」、「擬作」及「遊觀」等多重向; 對於「臺灣鸞賦」進行剖析與詮釋; 適足以對於臺灣古典賦作其民間性格、敘事特色; 以及相關的文學、倫理、宗教、文化等向度有所掌握; 並且在俗賦系統裡; 也能由此探析; 建立新的論域視野與美學關照。
    關聯: 研究期間:10108~10207,計畫編號:NSC101-2410-H133-007
    顯示於類別:[中國語文學系] 研究計畫or研究報告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