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2925
|
題名: | 臺灣鸞賦之敘事研究 |
作者: | 梁淑媛 |
貢獻者: |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暨碩博士班 |
關鍵詞: | 臺灣鸞賦;敘事性;多音性;擬作;遊觀 |
日期: | 2012 |
上傳時間: | 2014-12-25 20:05:45 (UTC+8) |
出版者: | 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摘要: | 臺灣古典賦作當中; 有一部份賦作產自於民間; 筆書於鸞堂; 以「不歌而誦」宣講唱和的文學形式; 作為儒宗神道勸化傳布之用; 故本文將其稱之為「臺灣鸞賦」。其作為宗教賦的性質; 正適足與唐代俗賦接榫; 可以作為清代以降之俗賦系統的重要參究之對象之相關文獻的填補。「臺灣鸞賦」由眾神登鸞降筆; 「賦」體的書寫; 證明該鸞堂鸞書的「眾體兼備」; 不免有騁才競技之意。文本中亦皆有「神明」作為「天上作者」的敘述聲音; 其或與其它聯合降筆之神明; 以及稟筆為文的「人間作者」鸞生; 相互「唱和」; 而有「唱和」的聲音; 或者是以「獨白」之聲音話語; 或有以第一人稱「我」顯現的聲音; 還有「敘述者」的聲音等眾聲口之「多音」從事宣講教化、蹫諫諷諭; 點化人心。因此本文欲進一步討論:如李白、蘇東坡等饒富「仙氣」; 或如白樂天等民間性格強烈的「真實文人」; 當其變化為「神仙文人」身分時創作出來的文學文本; 不論是在語詞、風格或是內涵上是否有所轉化與變異? 其次; 作為宗教文本; 以行儒家倫理教化之實的「臺灣鸞賦」; 在形式和內容上; 自是受到規範和制約; 因此; 不免有相互傳抄、相近雷同之處; 因而缺乏變化性的困境。然而若是從文學「擬作」的方向考察; 則有不同的角度得以思維; 而能開拓出新穎活潑以及「真實」與「虛構」辯證的文學向度。「擬作」; 在傳統的文學觀念裡; 不論是沿襲前人作品之字詞、形式或是創意; 一直多被視為「文病」。然而; 因不同的作者; 才情的高下有別; 且在文本創作時; 存著不同「視域」的觀察角度; 因此; 即便在遣詞造句時; 或與原作者所使用之詞句相類似; 或者甚至完全相同; 但會出現這些情形; 有可能是因為那個語詞、語彙本身所統攝的題材、主題與情感內涵; 能興起雖是處於不同時空的作者之同情共感的緣故。不過因「我者」與「他者」個體的「賦形」、「造意」與「興情」不同; 仍呈現出迥然不同風格的擬作; 這正是「臺灣鸞賦」在文學向度上尚可著墨發揮之處。 再者; 「臺灣鸞賦」中有降筆神明「遊觀」臺灣城鄉; 以解百姓遭劫之「憂」; 這種身體式「空間移動」; 展現出神、人「視域」美學(horizon)的「宇宙圖式」及「世界觀」; 以及在「時間皺褶」中對「生活世界」秩序的嚮往。 以上從「多音性」、「擬作」及「遊觀」等多重向; 對於「臺灣鸞賦」進行剖析與詮釋; 適足以對於臺灣古典賦作其民間性格、敘事特色; 以及相關的文學、倫理、宗教、文化等向度有所掌握; 並且在俗賦系統裡; 也能由此探析; 建立新的論域視野與美學關照。 |
關聯: | 研究期間:10108~10207,計畫編號:NSC101-2410-H133-007 |
顯示於類別: | [中國語文學系] 研究計畫or研究報告
|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