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3099
|
Title: | 論唐代的除陌錢 |
Authors: | 王怡辰 |
Contributors: | 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 |
Keywords: | 唐代;除陌錢;陌錢;貨幣;匯兌交易 |
Date: | 2008-12 |
Issue Date: | 2015-03-16 20:55:18 (UTC+8) |
Abstract: | 中國自兩晉之際以來,史料中出現了陌錢的講法,葛洪在《抱朴子》中有「取人長錢,還人短陌」之語。這是指向人家借的是大錢,還的卻是小錢,縱使錢數一樣,因爲購買力不同,債不算還清,在道教看來是一種罪,顯然這是一種被當時人極不喜歡的欺騙行徑。從宗教中的不道德批判來看,應當是社會中常見的行爲,這個成熟使用的記錄,不應該被視爲陌錢的濫觴,陌錢的概念,應該出現在更古老的中國。此後歷經東晉南朝,史料中都有行陌錢的記載,蕭梁時甚至還因爲陌錢而劃分行錢的區域,成爲唐代政府正式收取除陌錢的歷史經驗。中國傳統帝國各級政府,要從唐德宗計臣趙贊立除陌法、收除陌錢,開啟以陌錢爲政府專利的濫觴以後,歷代政府才開始刻意以陌錢爲專利。歷經中晚唐、五代的流變,到了北宋確定中央官定陌錢爲七七陌,形成中國到近代發行機鑄貨幣之前,各地或各類貨幣兌換的計算標準。它既不是學界常態認定的交易稅,更不是農業稅,它是面對交易時貨幣大小差價的計算標準,也是政府發行減重貨幣又不影響交易市場的巧門,本文企圖釐清唐代除陌錢的本質和演變,來討論唐室處理經濟環境通貨緊縮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 |
Relation: | 史學彙刊,2008年2期(總號22),頁19-44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Department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Periodical Articles
|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
All items in uTaipei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