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人體肢段參數(Body segmental Parameters; BSP)是一種應用於人體在空間中運動的基本參數,本研究目的是以核磁照影法(MRI法)測量40位台灣平均21.5歲健康男性,全身分為14個肢段,定義為頭頸、軀幹、上臂、前臂、手掌、大腿、小腿和腳掌,建立人體肢段參數包括肢段之體積、質量、質心及轉動慣量,並與其他相關研究結果進行比較。本研究腳掌以額狀面掃瞄,其他肢段皆以橫切面掃瞄,每一切面10mm、無間隔掃瞄,使用奇異(GE)MRI儀建立T-1影像,設定值為TR: 450~55Omsec, TE: 8.5~IOmsec, FOV: 300×300mm~48Ox48Omm,全身肢段之MRI影像資料,藉由影像分析軟體,數位化每一切片各組織之輪廓,以獲得面積及形心數位化資料再計算出體積,進一步各組織與其密度的乘積求得肢段質量,並且計算獲得質心與轉動慣量資料。研究結果在質量%和質心%在頭頸分別為織21、52.69,軀幹分別為42.28、41.96,上臂分別為3.25、47.16,前臂分別為1.36、40.98,手掌分別為0.54、32.60,大腿分別為13.50、48.56,小腿分別為4.63、41.68,腳掌分別為1.47、47.51。與其他研究比較,總合質量%為99.99%準確度較高,手掌、前臂和軀幹質量%較小,頭頸則較大。整體而言,肢段分界方法的不同,亦會造成質量%、相對質心%和轉動慣量的差異。其差異的因素會受到種族、生活習性、性別、年齡、和運動習性等影響。在尚未建立台灣人體肢段參數的時代,皆是使用外國人研究的資料,所以急需建立本土化的資料。建立本土化的人體肢段參數的價值,對於國人在醫學、人因工程和運動科學等領域之研究,具有重要性與迫切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