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36/16767 (28%)
造訪人次 : 207398      線上人數 : 4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7190


    題名: 論《史記•夏本紀》
    作者: 秦照芬
    貢獻者: 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
    關鍵詞: 〈夏本纪〉;〈禹貢〉;〈甘誓〉
    日期: 2019-12
    上傳時間: 2019-12-26 10:51:22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
    摘要: 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前,曾壯遊天下、奉使西征巴蜀,而有機會收集資料並進行田野調查,又「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與, 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透過上述管道,匯整所收集之史料、察核史料之記載。
    在《史記》裡,司馬遷對於夏商周三代,分別以「本紀」呈現其數百年歷史,一八九九年甲骨文出土後,因〈殷本紀〉之記載,得與甲骨文兩相印證,確認甲骨文為殷代文字,商史為信史。這也彰顯司馬遷撰寫《史記》時,處理史料之謹慎態度。
    三代本紀裡有許多史料來自《尚書》,歷來學者對於《尚書》成書於東周晚期已有共識,司馬遷對史料取捨與考證非常謹慎,當知《尚書》內容未必全符合夏代的實況,但司馬遷仍將《尚書•虞夏書》之〈皋陶謨〉、〈禹貢〉及〈甘誓〉等三篇文本,寫入〈夏本纪〉裡,可見司馬遷自有其考量,本文試圖分析〈夏本纪〉內容,以了解司馬遷在《夏本紀〉裡所要展現之深意。
    本文從討論〈夏本纪〉所載夏代史事著手,了解司馬遷如何描述夏代四百多年的歷史發展,再深入分析夏代建立之關鍵,與夏朝衰敗為商湯取代之因,最後總結司馬遷運用並重組《尚書•虞夏書》之〈皋陶謨〉、〈禹貢〉及〈甘誓〉等三篇文本,將之寫入〈夏本纪〉的目的。
    關聯: 臺北市立大學史地學術曁鄧國雄教授紀念研討會論文集;2019;頁115-126
    顯示於類別:[歷史與地理學系]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