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922/17135 (11%)
造訪人次 : 4433896      線上人數 : 92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8167


    題名: 臺灣之光的符號消費與擬像世界:一條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學說的分析徑路
    作者: 陳俊玄
    貢獻者: 國立臺北大學體育室
    關鍵詞: 擬仿物;超真實;日常生活;Simulacras;Hyperreality;Daily life
    日期: 2021-06
    上傳時間: 2022-08-09 15:09:18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摘要: 「臺灣之光」一詞在臺灣體育運動領域的體現,主要是回應王建民在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優異表現。當王建民、陳偉殷、曾雅妮、戴資穎等運動界的「臺灣之光」經由政黨團體、政治人物、商業資本家與大眾傳媒的共同創造與設計,「臺灣之光」及其衍生的商業品項不僅順利轉化為「消費對象」與「符號商品」,更成為電視與網路場域中「虛擬運動空間/擬像運動世界」的要角。本文擬自詮釋典範的研究方法論出發,藉由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符號消費」與「擬像」的理論觀點及分析視角,針對「臺灣之光」的詞彙與意義進行深度分析,試圖瞭解詞彙文本背後所隱藏的符號意涵與擬像景觀。本文研究結果,呈現在六個面向:一、政治黨團與政治人物之論述符號;二、臺灣主體意識的符號載體;三、運動明星商品化與運動消費符號化;四、西方運動資本與臺灣運動場域的追夢與割捨;五、運動明星擬像與日常生活的確立與融合;六、超真實運動場域與虛擬運動空間的接受與認同。本研究結論顯示,「臺灣之光」(擬像)藉由「螢光幕上臺灣頂尖運動員」(擬仿物)的拚搏意象與各式傳媒的塑造與傳送,已成功換化為一種「社會符號/文化符碼」,並且毫無破綻的轉換成「完美擬像」與「超真實狀態/螢幕場域」,真實主體(頂尖運動員/運動社會)消失,符號(螢幕影像)創造的主體才是真實的主體,「符號創造擬像」、「擬像超越真實」。
    關聯: 運動研究,第30卷第1期,頁1-25
    顯示於類別:[研究發展處] 運動研究(19卷1期-)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30-1-1.pdf1771KbAdobe PDF607檢視/開啟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