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38/17057 (28%)
造訪人次 : 321953      線上人數 : 1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9105


    題名: 明清之際冒襄(1611~1693)友倫的話語實踐--以〈五君咏〉為例
    作者: 林津羽;Lin, Jin-yu
    貢獻者: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關鍵詞: 冒襄;友倫;遺民;世變;五君咏;Mao Xiang;Friendship;Loyalist;Periods of change;The Chant of Five Virtuous Men
    日期: 2020-06
    上傳時間: 2024-03-25 11:51:21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摘要: 友倫帶有鮮明的選擇與認同意涵,是一種特殊的倫理實踐關係。中晚明以後,因西學東來與文化思潮等的改變,使人際往來更為頻繁。在身分平等的狀態下,友倫之締結或無需考慮利益與需求,惟易代之後,遺民/新貴的交往,成為身分認同的重要表態。本文聚焦明清之際遺民冒襄(字辟疆,號巢民,1611-1693)友倫的話語實踐,通過晚明友倫發展與五子結盟之事,試析其於康熙四年(1665)所作〈五君咏〉的文學脈絡與文化寓意,藉此一探遺民主體複雜的展演機制。本文意欲指出,世變作為友倫維繫的艱難考驗,攸關主體之間的會通與認同。在出/處、達/窮之間,冒襄〈五君咏〉看似懸置遺民、新貴的殊異身分,終不免回返其特殊的現實處境。當友倫不堪時局之辯證,適凸顯話語主體的尷尬突兀。而遺民身歷時空錯位與政治生命之失落,或藉此全盤托出。
    關聯: 北市大語文學報,22期,頁61-87
    顯示於類別:[人文藝術學院] 北市大語文學報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53檢視/開啟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