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 時間取代模式分析身體活動量取代靜態時間對健康影響之文獻回顧 |
Authors: | 王妤卉;廖邕;薛名淳;Wang, Yu-hui;Liao, Yong;Hsueh, Ming-chun |
Contributors: | 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休閒運動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
Keywords: | 24小時行為;行為取代;久坐行為;文獻回顧;加速規;24-hour behavior;Behavior substitution;Sedentary behavior;Literature review;Accelerometer |
Date: | 2024-06 |
Issue Date: | 2024-08-22 15:58:40 (UTC+8) |
Publisher: | 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
Abstract: | 一天24小時中,靜態行為; 身體活動及睡眠時間皆是固定且有限的,但多數研究僅關注分析單一行為的時間量對健康的關係,較少同時考慮三種行為所花的時間是否產生相互依賴而進一步影響健康。「時間取代模式」已被用來檢驗此研究問題,聚焦探討24小時活動週期所有行為時間的相互抵消對健康之影響,故本研究以系統性回顧蒐集有關應用時間取代模式分析與健康相關之文獻,以提供更明確的動態生活指引。本文共納入21篇文獻,分別來自美國(n = 6); 日本(n = 4); 臺灣(n = 2); 瑞典(n = 2); 西班牙(n = 1); 英國(n = 1); 歐洲五國(n = 1); 南非(n = 1); 荷蘭(n = 1); 芬蘭(n = 1); 中國(n = 1)。21篇文獻當中,大多以Cox比例風險模型及多元線性迴歸進行資料分析,另外有1篇使用簡單線性迴歸,1篇使用邏輯斯迴歸。所有文獻的健康指標,以全死因死亡風險為主(n = 6),其他如肥胖指標(n = 1); 身體功能(n = 1); 肌少症(n = 2); 憂鬱症(n = 4); 健康生活品質(n = 2); 失能風險(n = 1); 害怕跌倒(n = 1); 身體組成(n = 1); 心臟代謝指標(n = 1); 糖尿病指標(n = 1)及肌肉功能(n = 1)。整體研究證據顯示,在排除睡眠時間或其他干擾因素後,用10分鐘; 30分鐘或60分鐘相等量時間的輕度身體活動或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時間,對死亡風險及某些身心理健康指標有正向的關聯性,但研究結果會因不同等量時間或健康指標而有不同結果。建議未來採縱向研究設計探討不同時間等量身體活動取代靜態時間後的長期健康影響,或將時間取代法改以實驗設計方式進行靜態行為改變,以分析身體活動行為模式改變後的健康效益。 |
Relation: | 運動研究,第33卷第1期,頁15-48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Journal of Sports Research(v.19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