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以「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 The Model of Chou-Tzu Bay Case: A Social Actio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sign and Its Practice |
作者: | 陳麗華 王鳳敏 彭增龍 Li-Hua Chen;Feng-Min Wang;Tzeng-Lung Perng |
贡献者: |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
关键词: |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 協同合作研究 課程設計 A social action approach Curriculum desig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
日期: | 2004-03-01 |
上传时间: | 2009-06-29 14:38:07 (UTC+8) |
摘要: |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是進一步將Barr, Barth, and Shermis提出的社會科三大傳統,往前推展到帶動社會轉型的社會行動層次,可稱為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第四個傳統。其教學歷程可分為社區學習階段、社區探究階段,與社區行動階段等三個階段,尤其強調反省實踐(Reflective Praxis)的社會行動力的培養,以增進學生的公民效能感(civic efficacy)。
在課程設計上,社區學習階段主要以社區為教室,讓學生以社區文獻、人物、機構和人文自然現象為師,進行廣泛學習,並協助學生體認此一學習乃是個人盡公民責任、參與公共事務的基礎;社區探究階段旨在培美探究靂有,是讓學生從廣泛的社區學習中 ,發掘感興趣的議題的培養,主要讓學生能反省和批判社會問題,並進一步體認到社會的改革與進步,端賴公民的積極參與與行動,進而針自己研究的議題或主題,提出解決方案,並能持續的反省與實踐。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六個規準,包括:意義性、統整性、價值性、挑戰性、主動性、真實性等,值此社會轉型期,教與學的場或應為學生置身所在的社區空間,建構以學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的新課程,讓學生藉由符應六大規準的教學,對社區學習、探究與行動,反思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才能有效學習,終而啟發多元智能,深入理解社會議題,並且涵養多元文化觀,進而開展十大基本能力。
為實證此一取向的課程與教學,本文乃以一師範學院透過「社會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課程和小學協同合作研究,所發展的「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說明依據社區學習、社區探究、與社區類豐三個層次,所發展的社會行動取向課程方案之內涵、特色、實施成效,以及相關參與人員的回饋等,做為國民小學發展九年一貫課程創新教學,以及師八培育機構涵養未來教師專業知能的參考。 |
關聯: |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 第35卷第一期(35:1) p.75-100 |
显示于类别: |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19-36卷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