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922/17135 (11%)
造訪人次 : 4415018      線上人數 : 58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7221


    題名: 從李方桂對上古音的構想論合口音的來源
    作者: 郭乃禎
    貢獻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講師
    關鍵詞: 上古音
    介音
    開合口
    脣化作用
    日期: 2012-11
    上傳時間: 2012-12-28 20:26:44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摘要: 從諧聲系統來看,等第不同的韻可以互相諧聲,但是開合口不同的韻大多分開
    諧聲。李方桂(1971):「中古的見 k-、溪 kh-、群 g-、曉 x-、匣 ɣ-、影 · - 等母
    大致可以互諧,可是開口韻多與開口韻諧,合口韻多與合口韻諧,……,一
    二等的韻母往往與三等韻母諧聲……,合口介音似乎跟三等的介音不同,應
    當算是聲母的一部分。」包括雅洪托夫(1960a)蒲立本(Pulleyblank 1962-3)都認
    為中古的合口介音為後起。本文將探討合口音在上古所扮演的音韻角色,並就主張
    合口成分為後起的成因,予以系統性的溯源。
    關聯: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3卷
    2期
    人文社會類
    頁1-24
    顯示於類別:[研究發展處] 臺北立教育大學學報 (36卷2期-44卷1期)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43-H2-1.pdf861KbAdobe PDF1177檢視/開啟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