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724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935/17148 (11%)
造访人次 : 5262740      在线人数 : 20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7246


    题名: 從美學範疇論《周易》的「立象盡意」
    作者: 張于忻
    贡献者: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关键词: 立象盡意
    周易
    美學
    日期: 2009-12
    上传时间: 2013-01-02 14:15:22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中國語文學系
    摘要: 「意象」歷來被視為中國古典美學的中心研究之一。「意象」不僅在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亦是一個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象徵,其基本含意就是指意與象的渾容與調和,讓無形的主觀意識與有形的客觀存在結合。雖然將「意象」作為美學概念來運用,有系統的理論出現,始於《文心雕龍》,但推其源應來自《周易》的「立象盡意」。事實上,人類的心智結構有理性與邏輯得部分,也有感性與經驗的部分。理性邏輯的部分,是通過可定義的概念能實現傳達的部分,而感性經驗的部分,往往因其「不可言傳」的「超語言性」特徵,難以實現直接或完全的傳達。《周易》以「立象盡意」做為解決的辦法。本文擬自「書」、「言」、「象」等符號系統進行闡述,進而了解如何以符號來表達「象」,並對「言意之辨」的三種不同的觀點進行分析與比較,從而明白意象之間的關係,並比較中西文化中的「意象」異同,以探求《周易》中「立象盡意」之至旨,希冀各界方家不吝指正是幸。
    關聯: 北市大語文學報
    中國語文領域
    3期
    頁61-80
    显示于类别:[人文藝術學院] 北市大語文學報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3-3.pdf1550KbAdobe PDF474检视/开启


    在uTaipei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