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7492
|
題名: | 日治時期台灣學者的儒學反思意涵-由周定山的<「儒」是甚麼?>一文談起 |
作者: | 金培懿 |
貢獻者: |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
關鍵詞: | 狩野直喜 周定山 儒學 個體性 現代性 |
日期: | 2008-12 |
上傳時間: | 2013-03-27 10:10:53 (UTC+8) |
出版者: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 |
摘要: | 本文首先說明近代以還,日、中、台三地的儒學反思思潮乃受到日本京都學派創始人狩野直喜的啟蒙,而近代日本學者反思儒學的目的乃在建構「古今殊異」、「和漢殊異」的「新漢學」。接著本文藉由周定山〈「儒」是什麼?〉一文,除說明其如何藉由日人狩野直喜的儒學論述,不僅表達了其強烈抨擊中國自古以來之儒者、儒學的反儒意識,還間接使得日本殖民政權強制推行下的儒學-「漢學」與「孔教」,可能藉由反思「儒學」這一傳統文化而獲得思想論述上的「轉向」。繼而本文說明周定山的儒學論述,不僅遠離了狩野直喜原文的問題意識與核心價值,同時也展現了某種偏執「錯誤論述」中所存在的具體真實。而這一具體事實便是其所揭櫫的儒學反思意涵乃在:其於戰前便預告了臺灣在政權不斷輪替, 主流文化不斷變遷下的「個體性」(individuality)覺醒,乃是一種「個體為其自己」(individuality-for-itself)的文化變遷之覺醒。最後,本文指出儒學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價值,其在日治時期作為召喚「國族」意識的能量,不僅區隔出「日本性」與「臺灣性」之儒學傳統的異質性,其亦確立了臺灣自我文化認同的主體性,甚至在近代以還的臺灣現代化過程中,儒學作為調和現代與傳統價值的文化轉化介質,也有發展出異於日本或西洋之「現代性」的多元現代性(multiple modernities)之可能。 |
關聯: | 儒學研究論叢,專號,p.107-132 |
顯示於類別: | [人文藝術學院] 儒學研究論叢
|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