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446/17084 (14%)
造訪人次 : 3297458      線上人數 : 104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8524


    題名: 安史之亂對杜甫詩作的影響
    作者: 李茗蕙
    關鍵詞: 杜詩
    唐代文學
    安史之亂
    杜甫
    日期: 2011-12-02
    上傳時間: 2013-05-22 09:14:51 (UTC+8)
    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杜甫(712-770)詩作中所描述的安史之亂,以及杜詩在安史之亂發生前後的風格差異。亦即以杜甫自安史之亂爆發前所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開始,至安史亂後結束八年之間所寫的百餘篇詩作做為研究對象,探討安史之亂與杜甫詩作的關係。詩作中所記載的事件說明杜甫是一位士宦家庭出身的儒生,懷抱「至君堯舜上,在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與儒家使命感;雖然經歷長安十年求官不得志,以及安史之亂造成的社會動亂、饑荒、流離、貧苦交迫等生活情況,但詩作中能充滿憂國憂民的悲壯情懷。本文藉由杜詩瞭解安史之亂對唐代社會民心所帶來的衝擊與改變,同時探討安史之亂對杜詩的影響。杜甫用字平實,能以貼近生活的詞彙,描述當代的人心與現實;讓閱讀的人能透過文字而穿越時空,有如親臨現場而感同身受,筆者認為:杜詩之所以能貼近民心,與杜甫經歷改變唐代歷史的安史之亂有關。安史之亂(755-763)不但是唐代由盛轉衰的重要分水嶺,在安史之亂這八年中,杜甫先是被俘而受困於長安,後來又輾轉逃出,投奔新帝肅宗;這一路的顛沛流離,讓詩人長時間接觸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看著他們飽受戰亂之苦,離鄉背井,妻離子散,如<月夜>、<哀江頭>、<哀王孫>、<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詩作展現詩人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對國家的憂心與不捨,因此研究安史之亂對杜詩的影響,對於研究杜詩風格及唐代社會變遷,均有重大意義。
    關聯: 2011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史地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國家圖書館,2011-12-02
    顯示於類別:[歷史與地理學系]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