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
科學教育研究的檢討與革新 |
楊龍立 |
|
1995-12-01 |
科學教育者應有的文學素養 |
駱建人 |
|
2001-06-01 |
科學教育行政、教學與學習 |
劉宏文; 張惠博 |
|
2000-05-10 |
科學教育課程與評量之評介 |
邱美虹 |
|
2008-06-01 |
科學新聞傳播的發展與困難 |
吳文龍 |
 |
1992 |
科學方法的性質及其對國小科學教育的啟示 |
楊龍立 |
|
2003-12-01 |
科學本質教學初探 |
許國忠; 王靜如 |
 |
2010-03 |
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 |
賴慶三; 王錦銘 |
 |
1992-12 |
科學生活化、藝術化之案例 |
吳美麗 |
|
2002 |
科學的意義與特性 |
楊龍立 |
|
1990-06 |
科學的才能 |
鄭湧經 |
|
2006 |
科學與美 |
劉源俊 |
|
2005 |
科學與藝術的混合體─談「歐普(Op Art)藝術」與「視覺神經及大腦視覺皮質區」的相對應關係 |
張世瑒 |
|
2002-11-28 |
科學藝術與藝術科學 |
林達隆 |
|
2004-12-01 |
科學課程標準的議題 |
楊龍立 |
 |
2004-12 |
科學課程標準的議題 |
楊龍立 |
 |
2000 |
科學課程的爭議:進化論vs.創造論 |
林天祐 |
|
1998-12 |
科學館的過去、現在、未來 |
余秀琴 |
|
2000-05-10 |
科學?科技?自然與科技? |
熊召弟 |
|
2001-11-09 |
科技、社會、人文的省思 |
簡後聰 |
|
|
科技在美術教學上的應用--以美國現況為例 |
張奕華 |
|
2000-07 |
科技多媒體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 |
沈易達 |
|
2007-06-01 |
科技大學學生對化學實驗藥品使用認知之研究 |
薛光華; 許良榮 |
 |
2006 |
科技的發展與道德的不安 |
但昭偉 |
|
2005 |
科技的發展與道德的不安 |
但昭偉 |
|
2006 |
科技的發展與道德的不安 |
但昭偉 |
|
2011-08 |
科技社會中的公民德行與教育 |
楊洲松 |
 |
2008 |
科技與教師知識的交會---從科技教學內容知識探析網路探究學習設計 |
梁雲霞 |
|
2002-11-28 |
「科技藝術」數位化的人文省思 |
游本寬 |
|
2003-04 |
科技融入創意教學影響因素分析 |
林麗娟; 洪榮昭; 洪久賢; 張世彗; 朱麗娟 |
|
2018 |
科技融入幾何建模活動脈絡下國小教師教學推理能力的發展層次與培育模式之探究 |
鄭英豪 |
|
2006-08 |
科技領導 |
吳清山; 林天祐 |
|
2006-08 |
科技領導 |
吳清山; 林天祐 |
|
2001 |
科斯-基因模式中無母數概然比值檢定之研究(I) |
王美娟; 張憶壽 |
|
2002 |
科斯-基因模式中無母數概然比值檢定之研究(II) |
王美娟; 張憶壽 |
 |
2010 |
科普活動---應用互動教具推廣幼兒科普知識學習 |
魏惠貞; 李來春 |
|
2015 |
科普活動:氣候變遷遊戲推廣活動計畫 |
張育傑 |
|
2015 |
科普活動:深度認識台灣地質公園的地球科學環境-科普教師師資培育計畫 |
許民陽 |
 |
2020 |
科普活動:一百零九年度全國高中高職學校數學建模競賽(主題一) |
鄭英豪 |
|
2021 |
科普活動:一起來抓水精靈!全國捕霧網製作大賽(主題四) |
黃思華; 黃倬英 |
|
2013 |
科普活動:建置科學情境學習縮短偏遠地區中小學生科學學習落差—以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科技為例 |
蔡智勇; 郭俊賢; 施俊 |
|
2021 |
科普活動:從原住民故事數位教材聯想與設計STEAM教育之課程與推廣(主題三) |
古建國; 劉宇陽 |
|
2020 |
科普活動:捕捉山林裡的水精靈─捕霧網的製作與推廣(主題一) |
黃思華; 黃倬英 |
|
2022 |
科普活動:第二十二屆全國高中高職數學建模競賽與活動傳承(主題四) |
李源順 |
|
2018 |
科普活動:第五屆台北科學日計畫(主題三) |
蔡志申; 羅義興; 賈至達 |
|
2018 |
科普活動:興教授下偏鄉提升弱勢生實作能力(主題一) |
羅義興 |
|
1999 |
科際整合之「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可行性探究 |
簡良平 |
|
2021 |
秘密容量最佳化基於人工智慧演算法指定密文機制之研究 |
楊政穎 |
|
2014-12 |
秦曆考徵—以出土簡牘為線索 |
許名瑲 |
|
2009-08 |
秦至西漢的學吏制度 |
林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