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446/17084 (14%)
造訪人次 : 3293840      線上人數 : 94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244


    題名: Death as the Other in Don DeLillo's White Noise: From the Sensibly Immediate to the Technologically Mediated
    論《白色雜音》中的死亡:從感官經驗到科技媒介
    作者: Chang, Chi-ming
    張期敏
    貢獻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
    關鍵詞: 死亡
    他者
    身體
    倫理
    迪力羅
    列維納斯
    Death
    The other
    The body
    Ethics
    Don DeLillo
    Levinas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7-07 15:42:12 (UTC+8)
    摘要: 這篇論文主要探討唐‧迪力羅在《白色雜音》一書中如何凸顯死亡在後現代中所扮演的他者角色。以迪力羅對後現代及科技社會的觀察,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結束或否定,而是自我無可避免的面對及遭遇。重要的是,這並非立基於任何共通點的雙邊關係,而是以身體為探討主軸,對應列維納斯的倫理架構,強調死亡為他者的不可化約及不能相較性。此討論將分為兩大方向,一為身體的直接感受,另一是科技媒介的經驗。身體的存在常被視為生死的判別基準,但身體在《白色雜音》書中卻無時不刻喚起自我對死亡神祕且不可知的認知。在後現代中,沒有所謂的大論述、共通的衡量標準或價值判斷,因而死亡對迪力羅來說也不再保有理論或論述所給予的距離及確定性,而是具體感受的困惑及恐懼,一個自我不可避免的他者。再者,先進的科技很弔詭地並未減弱反而增強自我對死亡的恐懼,以他種形式媒介體現死亡,同時介入且阻礙自我認知。面對他者,自我淪為被動的、易受影響的,甚至是被征服的。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死亡對迪力羅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實或一個生命中不可能的可能性,取而代之的,它是一個面對他者的具體實現。此外,除了以身體為主軸,迪力羅的獨特在於他能將後現代的氛圍及科技融入這個倫理的輪廓中,給予死亡一個兼具直接及間接的面貌。《白色雜音》中的死亡不但呈現自我與和他者的倫理關係也以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後現代中自我的不自主及不確定性。
    關聯: 淡江評論 Tamkang Review:A Quarterly of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37:3, p.145-175
    顯示於類別:[英語教學系]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