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1521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446/17084 (14%)
造訪人次 : 3202466      線上人數 : 11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5212


    題名: 康齋學術之方法與性格
    作者: 吳肇嘉
    貢獻者: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關鍵詞: 康齋;白沙;心學;吳與弼;崇仁學案
    日期: 2014-12
    上傳時間: 2016-01-20 15:16:01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
    摘要: 《明儒學案》言康齋學術「一稟宋人成說」,以致後代學者多據此將其歸入「述朱」學派;但《四庫提要》則云「與弼之學,實能兼採朱陸之長,而刻苦自立。其及門弟子,陳獻章得其靜觀涵養,遂開白沙之宗」,明指康齋兼採朱陸,而波及白沙。對此矛盾,本文認為若僅據後學對康齋之論斷而做二手性研究,不足以釐清此問題;必須回歸其手著文獻方能確定康齋學術性格。但康齋著作幾無理論架構,而僅工夫境界之語,故學者實難以歸結其思想屬性。筆者在耙梳其生活記述的過程中,注意到一點可資判斷康齋學脈之機:康齋雖秉程朱之學採「明誠兩進」的敬義夾持之道;但在「進學致知」部分,其所謂「讀書」卻只是收斂精神的工夫,沒有「格物窮理」的學習作用。在「內在道德根據不顯」的狀態下還能進行道德判斷,只有承認康齋之心「內具道德法則」方有可能,這就讓康齋學術不得不涵有心學「心即理」的直截性格。
    關聯: 儒學研究論叢,第六輯,p.123-142
    顯示於類別:[人文藝術學院] 儒學研究論叢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