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914/17082 (11%)
造訪人次 : 4099516      線上人數 : 6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2245


    題名: Grand Plans and Their Subversion: Speculations on the Form and Formlessness of Twenty-first Century Art Education
    遠大計畫及其顛覆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之形式與無定形式的思考
    作者: Wilson Brent
    貢獻者: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
    關鍵詞: 藝術教育
    日期: 1999-05-01
    上傳時間: 2009-07-21 09:37:46 (UTC+8)
    摘要: 藝術教育有如一座古老的城市,現代的規劃人員(當然還有後現代的規劃人員)總有偉大的改建構想。藝術教改人士就像都市計畫人員一樣,一向主張拆除老舊建築重新改;清除貧民窟:拓寬街道;規劃新的交通模式;設置文化、工業、商業與娛樂專區;再加上其他形形色色的方式,試圖規定民眾該有什麼樣的環境,該過什麼樣的生活。但是美術教育的一般市民——教師與學生——對於藝術教育這個城市應有的面貌與功能,也有他們自己的看法。我們要了解美術教育的改變,就必須體認到美術教改的遠大計畫,以及教師學生未經披露的行為,兩者之間的緊張衝突;一般師生的行為,使得改革計畫扭曲走樣,使藝術教育繼續一種雜亂無章的現狀。此外,我們若要了解藝術教育改變的種種變數,就必須考慮到這個領域以外的因素,例如藝術界、廣泛的視覺文化,以及網際網路。這些事情足以使「都市空間」整個改觀,這是藝術教改人士進行遠大規劃的時候,必須特別注意的一點。
    建築大師克里斯多福亞力山大曾經指出,都市計畫人員的設計往往是樹狀結構,個別計畫之間少有關聯,但是自然演變的城市卻是格狀結構,無數居民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互動,產生種種交錯複雜的功能。正如大部分的城市,藝術課程也大多兼具「自然形成」與人為設計的要素,一方面受到國訂課程標準、教改政策、藝術教育專家的著作、教科書、考試方針等等的影響,另方面也具有「自然」的特徵,也因藝術教師代代相傳的教學傳統。此外,藝術課程的傳統特徵,也因藝術與藝術作品不斷的改變,使得課程內容、教法和價值觀問題重重。甚至學生有時候也會建立自己的藝術教育形式,學生通常比老師更能適應當代的視覺文化,他們自己建立的藝術教育社區也遠比老師設計的更有趣、更重要。
    本文以亞力山大的自然城市與設計城市理論為比喻,探討現行的藝術教育以及我們可能設計的21世紀藝術教育。首先,部分國家的全國考試能夠改善藝術教育,例如在英國和荷蘭,但卻妨礙應有的改變。其次,日本兒童常根據漫畫書上的人物畫出敘事故事,這種藝術教育形式,比根據國訂課程編寫的教科書更有成效,影響力也更大。最後,筆者就藝術課程的架構提出建議,以期發揮規劃的優點,同時也能包容視覺文化、流行文化、後現代藝術世界中看似雜亂無章、含糊不明的特性。
    關聯: 視覺藝術,第2期,p.1-22
    顯示於類別:[視覺藝術學系]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