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914/17082 (11%)
造訪人次 : 3928586      線上人數 : 9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435


    題名: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以「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
    The Model of Chou-Tzu Bay Case: A Social Actio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sign and Its Practice
    作者: 陳麗華
    王鳳敏
    彭增龍
    Li-Hua Chen;Feng-Min Wang;Tzeng-Lung Perng
    貢獻者: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關鍵詞: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
    協同合作研究
    課程設計
    A social action approach
    Curriculum desig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日期: 2004-03-01
    上傳時間: 2009-06-29 14:38:07 (UTC+8)
    摘要: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是進一步將Barr, Barth, and Shermis提出的社會科三大傳統,往前推展到帶動社會轉型的社會行動層次,可稱為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第四個傳統。其教學歷程可分為社區學習階段、社區探究階段,與社區行動階段等三個階段,尤其強調反省實踐(Reflective Praxis)的社會行動力的培養,以增進學生的公民效能感(civic efficacy)。
    在課程設計上,社區學習階段主要以社區為教室,讓學生以社區文獻、人物、機構和人文自然現象為師,進行廣泛學習,並協助學生體認此一學習乃是個人盡公民責任、參與公共事務的基礎;社區探究階段旨在培美探究靂有,是讓學生從廣泛的社區學習中 ,發掘感興趣的議題的培養,主要讓學生能反省和批判社會問題,並進一步體認到社會的改革與進步,端賴公民的積極參與與行動,進而針自己研究的議題或主題,提出解決方案,並能持續的反省與實踐。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六個規準,包括:意義性、統整性、價值性、挑戰性、主動性、真實性等,值此社會轉型期,教與學的場或應為學生置身所在的社區空間,建構以學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的新課程,讓學生藉由符應六大規準的教學,對社區學習、探究與行動,反思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才能有效學習,終而啟發多元智能,深入理解社會議題,並且涵養多元文化觀,進而開展十大基本能力。
    為實證此一取向的課程與教學,本文乃以一師範學院透過「社會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課程和小學協同合作研究,所發展的「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說明依據社區學習、社區探究、與社區類豐三個層次,所發展的社會行動取向課程方案之內涵、特色、實施成效,以及相關參與人員的回饋等,做為國民小學發展九年一貫課程創新教學,以及師八培育機構涵養未來教師專業知能的參考。
    關聯: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
    第35卷第一期(35:1)
    p.75-100
    顯示於類別:[研究發展處]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19-36卷1期)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