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3313/17059 (19%)
造訪人次 : 544174      線上人數 : 8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6640


    題名: 噶瑪蘭族的歷史傳統文化與變遷
    作者: 劉騰謙
    貢獻者: 台北縣蘆洲國民小學
    關鍵詞: 噶瑪蘭族
    噶瑪蘭傳統文化
    附名
    日期: 2010-12
    上傳時間: 2012-10-24 14:12:13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摘要: 近幾年來,臺灣原住民的研究一直持續發展,尤其以往最為人所忽視的平埔族,也陸陸續續有專家學者及文史工作者透過史料文獻及田野調查,投入相關的研究,噶瑪蘭族就是其中之一。文中噶瑪蘭族的神話傳說談起其由來,不管是哪一種版本,都顯示噶瑪蘭族的祖先應是從海上遷移過來蘭陽平原定居,而透過考古的調查也發現距今400~2000年前在平地出現的「舊社文化系統」應就是噶瑪蘭人的文化遺留,所以在清朝時期,根據文獻的記載當時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就有三十六社之多。後來漢人吳沙入墾蘭陽平原成功,使得漢人的文化大量進入噶瑪蘭族部落,並造成很大的影響,清朝政府髓有實施「加留餘埔制度」和「加留加埔制度」,但噶瑪蘭人終於還是敵不過漢人,逐漸被邊緣化,於是有一部分的部落遷移至現花蓮平原地區,後又因清朝的開山撫番政策,在花蓮地區的噶瑪蘭部落裡發生了「加禮宛事件」使得原本逐漸已受到漢化影響的噶瑪蘭族,更加的分崩離析了。文中除了透過文獻史料學者和文史工作者實際的田野調查資料,介紹過往噶瑪蘭族的傳統文化及現今他們還遺留下來的情形,包含他們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和宗教信仰,最後再來探討他們積極爭取噶瑪蘭族復名運動的經過,經過一般波折,終於復名成功,但在復名成功之餘,噶瑪蘭族的文化卻也漸漸消逝當中,透過文化的省思來思考在噶瑪蘭人未來對於他們傳統文化保留的方向及困境。
    關聯: 北市教大社教學報
    8、9期
    頁15-34
    顯示於類別:[出版品] 北市教大社教學報(第4-11期)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