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922/17135 (11%)
造訪人次 : 4330396      線上人數 : 7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9052


    題名: 「中介」空間與拉黑子的藝術策略
    作者: 許瀞月
    貢獻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日期: 2007-12
    上傳時間: 2013-07-16 12:04:08 (UTC+8)
    摘要: 拉黑子 · 達利夫是少數族裔的阿美族,卻是台灣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許多藝術家也在文化認同受到拉黑子的影響。拉黑子的部落,就在東海岸的花蓮,靠海的地方。台灣每年都會有幾個颱風,而且帶來大量洪水。他影響許多藝術家撿拾海邊漂流木,用來創作裝置藝術或雕刻。在他的「混濁」一書中,他以混合阿美族語和漢語,做為書寫策略。他一面提出部落的文化願景,同時揭示原住民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他早年到大城市工作,失去自我的文化認同。他要到 1990 年才認同自己的部落,返回家鄉。他受到部落頭目的啟發,並且成為文化的先鋒以及批評殖民文化「學舌」的危機。他以寫作與藝術創作抵抗危機。另外,他提出環保的議題,做為部落與當代社會其他份子的溝通。他強調部落自然保育的理念。在他的裝置藝術「大地之衣」他邀請老人家為人們與大地祈福。這儀式表達部落與大自然存在和諧的關係。另方面,變遷的儀式代表過渡的狀態以及暗示中介、邊界或問隙的特性。儀式的「中介」特性,成為他作品重要特色。而漂流木的流轉過程與廢棄的再利用,也暗示邊界特質。拉黑子的雕塑與裝置藝術屬於非文字的文木 · 他的文本呼應「中介」的社會文化空問。
    關聯: 視覺藝術,第十期,p.73-104
    顯示於類別:[視覺藝術學系]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