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1857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052/17084 (12%)
造訪人次 : 3839450      線上人數 : 84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8577


    題名: 教育與哲學--Wittgenstein的基礎主義解答為何需要教育的問題
    作者: 郭實渝;Kuo, Shih-yu
    貢獻者: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關鍵詞: 教育哲學;教育基礎;Wittgenstein;Philosophy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foundation;On Certainty
    日期: 2016-04
    上傳時間: 2024-03-04 15:54:56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摘要: 對於「為何要受教育?」或「受教育的理由是什麼?」的問題,有許多不同的解答。然而我們發現,一方面,無法找到證據以證成受教育的理由;另一方面,應然的答案往往未能說服否定面的回應。若我們能有確定性的教育基礎,可以幫忙我們建立接受教育理由,沒有懷疑。本文要論辯的是以Wittgenstein的哲學基礎主義建立整體教育的最終目標,教育不只在智育而已,還需要包括德育、美育、與群育的智慧養成。
    一些文獻想找出Wittgenstein與教育學及教育的直接貢獻,但是Wittgenstein並未有任何有關教育的文字,他的斷簡或提出的許多有關兒童或成人學習及語言成長的範例,是作為他描述他的哲學之方法之一,不能算是他的教育學。其次,若要瞭解他的語言學習思考,應在完整的瞭解他的三本哲學著作之後,才有討論價值。若只由某一本作品,如Tractatus,找出與教學相關的思考,也只能說是其他學者,尤其是後現代主義者的個人觀點而已。再次,Wittgenstein的基礎主義可以說是他一生思想的集大成,看出Wittgenstein的確定性立場,不需命題的證成,也並非科學觀察,而是人類繼承的傳統或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那麼,將教育視為一個信念,它本身不是知識,無法提出證據,這種思考應該是他教育的理念,若他有教育哲學的想法。我們要求下一代接受教育,使其能在社區甚至世界中立足,增長知識是滿足個人的慾望,但必須要有穩定及確定的為人基礎。若不接受教育,不會影響知識,但卻影響個人在社區中的關係。
    關聯: 市北教育學刊,第53期,頁1-19
    顯示於類別:[教育學院] 市北教育學刊(36期-)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