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39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052/17084 (12%)
造訪人次 : 3844639      線上人數 : 7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3927


    題名: 「浮流」:內在動機的泉源
    作者: 邱連煌
    關鍵詞: 浮流
    內在動機
    學習動機
    日期: 2000-04
    上傳時間: 2011-03-24 09:13:49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摘要: 齊堔米海認為「浮流」是內在動機的泉源。本文討論浮流的構成要素、研究方法、理論模式、及浮流原理在教學上的應用。
    浮流的定義是:「人們全心投入活動的精神狀態,他們是如此專注,以 致對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在乎,全然為做而做;經驗本身是如此有趣,即使花極大代價,也會樂意去做。」構成浮流的要素包括: (1) 清晰的目標與明確的回饋, (2) 能力與挑戰的適當配合, (3) 覺知與行動的融合, (4) 全神貫注, (5) 駕敏感的可能性, (6) 自我意識的消失,及 (7) 時間感的扭曲。當個人所從事的活動具有這些特性時,該經驗便成自發自足,齊氏以「最適經驗」名之。
    齊氏與學術界同志採用「經驗抽樣法」和「經驗抽樣表」,作為研究的主要工具。他們提出幾個浮流模式,用以分析人們的經驗: (1) 原始模式, (2) 四頻道模式,及 (3) 八頻道模式。這些模式均根據活動的挑戰性與個人對此活動所具技能兩者之間的關係而構成。它們不但能被用來分析日常經驗,而且還可用以預測在何種情況下,浮流才會發生。
    老師們可把浮流的原理應用在教學上,藉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動機。齊氏強調教學上的五個條件: (1) 明示清晰的目標, (2) 配合能力高低, (3) 提供即時回饋, (4) 減少學生之注意受干擾,及 (5) 免除外在的時間束縛。任何教學活動只要具備這些條件,學生們就會感到樂在其中,興趣高昂,熱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
    關聯: 初等教育學刊
    8期
    頁47-79
    顯示於類別:[教育學院] 初等教育學刊(1-35期)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