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766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052/17082 (12%)
Visitors : 3852090      Online Users : 4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7663


    Title: 教師行動研究準則:普及化的基石
    Authors: 林天祐
    Contributors: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所
    Date: 2005-01
    Issue Date: 2013-04-01 16:45:09 (UTC+8)
    Abstract: 國民中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推展教師行動研究 蔚為一股風潮,不積極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或參與行動研究之教師儼然成為保守、 反潮流的象徵。學校本位課程以及教師行動研究的確是發展學校特色、提升教師 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發展至今,學校本位課程已經淪為教科書書商代打或 代工的「加工出口區」產品,教師行動研究也成為為研究而研究以及為增加積分 的「心動」研究,教師的核心要務教學設計與方法已經成為次要的議題,始作俑 者撫今追昔應該扼腕不已。

    教師行動研究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行動中從事研究,也就是一邊教學就可以 一邊進行研究,就學理而言,它是:採用研究的精神,在工作現場發現問題並解 決問題的過程與記錄,目的在作為改進工作現況的參考,而不是在提出研究成果 作為推論之依據。所以它的問題一定是很具體、很小而且可以在本身工作完成時 就可以幾乎同時完成,才有意義也才能普及。

    但是教師行動研究已經有無限上綱到學術研究領域的現象,此舉,或許可以 增進教育學術新知,但是對於整體學校情境的改進的邊際效益不高,有違行動研 究的本質與初衷。究其原因,在於推動者未能清楚掌握行動研究的精神以及分析 教師行動研究的條件,以致於執行者在濃霧朦朧中進行,失去了方向與焦點。為 此,本文特依據教師行動研究的意義、特徵、內涵以及實際參與指導行動研究之經 驗,提出設計與實施行動研究的準則,期能作為教師行動研究再出發的決策參考。
    Relation: 學校行政,35期,頁1-16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Evaluation] Periodical Articles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uTaipei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