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1561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922/17135 (11%)
造访人次 : 4342500      在线人数 : 9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University of Taipei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期刊論文 >  Item 987654321/15619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5619


    题名: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作者: 方永泉
    贡献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关键词: 生命教育;靈性教學;可教性;信仰發展論;關懷的教學模式
    日期: 2015-08
    上传时间: 2017-05-23 19:29:23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等
    摘要: 在國內目前所推行的生命教育課程中,靈性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主題。但由於「靈性」的概念本就有許多的爭議,因此靈性教育的教學該如何進行,也成為生命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難題與挑戰。作者借用了Socrates在〈美諾篇〉中的概念分析方式,認為在探討靈性教育的問題之前,應先釐清「靈性可教嗎?」的問題。而為了探討靈性的「可教性」問題,本文又分從兩個角度:一是教育認識論的角度來分析靈性與其他知識間的相同與相異之處,以及靈性作為一種「知識」(或「非知識」)其概念的性質;另一則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特別是J. Fowler的信仰發展論)來說明靈性教學的適切性問題。最後,作者提出,靈性即便不具有蘇格拉底所講的知識的性質,其仍然是可以教的,但是其教學方式卻未必是理性教學所適用的教學模式,而是如同Thomas Moore及N. Noddings所講的「關懷」或「關懷教學」模式。不過作為一種教育的活動,靈性教學仍應考量學生的發展階段及其特性,以免對於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關聯: 市北教育學刊,第51期,頁1-26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