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teless |
許琇禎 |
|
2006-08 |
《一○八自在語》的修辭析賞 |
何永清 |
|
2018-12 |
一心歌仔戲《狂魂》改編浮士德之書寫策略探討 |
楊馥菱 |
|
2012-06 |
一曲傳唱,一劇搬演----評秀琴歌劇團《歌仔新調—安平追想曲》 |
楊馥菱 |
|
1998-12 |
一株年輕的火焰木--寫在市師語三班刊結集前 |
馮永敏 |
|
1990-06 |
七音略與韻鏡之比較 |
葉鍵得 |
|
2003-06 |
上古「韻部」析論 |
葉鍵得 |
|
2006-12 |
《世說新語》的價值 |
何永清 |
|
2011-12 |
中古切語相同,現代讀音相異--論語音演變中的特殊分化關係 |
張淑萍 |
|
2002-01 |
中天懸明月--[張春榮]《修辭新思維》評介 |
何永清 |
|
2001-08 |
九十學年度大聯國文考科的內涵 |
何永清 |
|
2001-09 |
九十年第二次學測國文科文法題探究 |
何永清 |
|
2014-12 |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
張曉生 |
|
2013-12 |
〈人間世〉的自處處人之道 |
吳肇嘉 |
|
2011-12 |
以語言風格學賞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兼談撰寫語言風格學論文的步驟及相關問題討論 |
葉鍵得 |
|
2008-03-01 |
作文教學法介紹與探討 |
陳正治 |
|
|
來自島內的賀言 |
丘秀芷; 白靈; 向明; 江寶釵; 艾雯; 吳東權; 吳鈞堯; 吳達芸; 李敏勇; 李冰; 沙永玲; 林央敏; 林谷芳; 姚宜瑛; 桑品載; 高大威; 高柏園; 張瑞芬; 張騰蛟; 戚宜君; 畢璞; 許琇禎; 郭楓; 陳昌明; 陳建忠; 黃錦珠; 楊小雲; 楊雨河; 葉日松; 鄭明娳; 鄭清文; 顏崑陽 |
|
|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讀《黃永武隨筆》 |
許琇禎 |
|
2011-08 |
傾聽神諭:臺灣「宣化」鸞賦的倫理向度探析 |
梁淑媛 |
|
2004-09 |
元雜劇中女性角色形象的在閱讀-以《牆頭馬上》與《秋胡戲妻》為比較 |
王怡文 |
|
2002-07 |
先妣譚母羅氏月華夫人事略 |
譚錦家 |
|
2013-02 |
先師林景伊先生「莫為之先,人莫之知;莫為之後,人莫之傳」淺釋 |
葉鍵得 |
|
2006-06-01 |
兒歌的結構 |
陳正治 |
|
2005-03-01 |
兒童詩在語文教學上的功能與應用 |
陳正治 |
 |
1996-10 |
兒童語文學習理論與研究的新綜合趨勢 |
趙涵華 |
|
1996-09 |
「內府藏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一書的特色及其在音韻學上的價值 |
葉鍵得 |
|
2002-08 |
冰心所欣賞的幾副對聯 |
何永清 |
|
2004-09 |
分析段注《說文解字》中記載的羊崇敬意識 |
李岱融 |
|
2004-09 |
劉克襄與八通關古道 |
余施霖 |
|
1993-06 |
劉大櫆「論文偶記」探賾 |
馮永敏 |
|
1994-04 |
劉師培國語文教學思想探析 |
馮永敏 |
|
2004-07 |
劉白如先生散文的修辭藝術 |
何永清 |
|
2011-11 |
十年好景君需記,常是讀書無慢時--想念亞傑 |
張曉生 |
|
2013-12 |
卜辭殷商王廩辛存在的考察 |
吳俊德 |
|
|
原民書寫中的殖民意識與現代性--以田雅各、夏曼?藍波安為例 |
許琇禎 |
|
1996-03 |
古文朗讀略談 |
譚錦家 |
|
2011-12 |
「同形異字」說簡議 |
吳俊德 |
|
1998-06 |
后山絕句用韻研究 |
邱珮萱 |
|
2004-09 |
《周易》剝復二掛義理淺論 |
吳明秋 |
|
2001-02 |
唐寅的書藝理念 |
譚錦家 |
|
2016-03 |
唐詩「廢」嗎?--談白話翻譯唐詩「廢文」與唐詩閱讀 |
楊文惠 |
|
2010-09 |
唐賦敘事對話主角類型研究 |
梁淑媛 |
|
1998-03 |
回歸女性本質的烏托邦建構--論董啟章「安卓珍尼」的雌雄同雄意識 |
許琇禎 |
|
1998 |
回歸女性本質的烏托邦建構——論董啟章《安卓珍尼》的雌雄同體意識 |
許琇禎 |
|
2003-05 |
國小低年級語氣助詞的探討 |
何永清 |
|
2005 |
國小四年級上學期翰林版國語課本之 課文結構分析 |
臧力文 |
 |
2006-06-01 |
國小國語課本的量詞探討 |
何永清 |
|
2012-11 |
國文課要怎樣上 |
何淑貞 |
|
2012-12 |
《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與語文教學綜合研究 |
葉鍵得 |
|
2002-05 |
夏丏尊先生的兩副對聯 |
何永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