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3920
|
題名: | 臺灣學校建築的發展和方向 |
作者: | 湯志民 |
關鍵詞: | 臺灣 學校建築 |
日期: | 1997-12 |
上傳時間: | 2011-03-24 09:13:43 (UTC+8) |
出版者: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
摘要: | 臺灣學校建築的發展,可以日據時代為分水嶺,分為三大時期:一為清前時期 (1895年以前) ;二為日據時代(1895~1945年) ;三為光復以後 (1945年以後) 。 清前時期的文教背景,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係鄭成功到臺灣 (1661年) 以前,沒有成立任何文教機構;第二階段為明鄭時期 (1661~1683年) ,臺南孔廟落成,是臺灣文教的開始;第三階段為滿清時期 (1684~1895年) ,以書院的設置為重點,書院空間的配置,大體分為精神、教學、居住、行政、藏書、服務和交通等七類。 日據時代,標準化的學校建築,四合院式的校舍,莊嚴肅穆,尊重紀律與 命令。此期,教會所興建的學校,造形上融合臺灣民居,充分反映外來建築樣 式與臺灣本地建築之間如何並存設計的問題。 臺灣光復以後學校建築的重要發展,包括六○年代國中校舍的設計,以波浪式屋頂和標準圖為特色,「波浪式屋頂」象徵三民主義和倫理、民主、科學,以及九年國民教育。七○年代的學校建築,雖然校地在擴充中,校舍也積極的修建,但各項設施設備的仍甚缺之。八○年代的學校建築,新設學校皆有整體性的規畫,尤其是無圍牆學校和開放空間學校的設計,使臺灣學校建築的發展邁向新的里程碑。 未來臺灣學校建築規畫的努力方向為:(1) 形塑臺灣學校建築的風格;(2) 重視本土教育的學校環境;(3) 規畫開放空間的教育環境;(4) 建立兩性平權的 校園空間;(5) 加強無障礙校園環境設施;(6) 推展學校建築與社區融合。 |
關聯: | 初等教育學刊 6期 頁143-196 |
顯示於類別: | [教育學院] 初等教育學刊(1-35期)
|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