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914/17082 (11%)
造訪人次 : 3957356      線上人數 : 8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9454


    題名: 互動俗民誌取向之社區行動課程:「金山國小」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之研究
    作者: 陳烘玉等
    關鍵詞: 九年一貫課程;學校本位課程;課程統整;互動俗民誌;Storyline教學模式;社區參與學習
    日期: 2003-04-09
    上傳時間: 2013-10-02 16:43:38 (UTC+8)
    摘要: 本校自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陳麗華、王鳳敏二位教授指導下,運用Storyline的教學理念,採用「互動俗民誌」的研究取向(an Interactional Ethnographic Approach),於九年一貫課程統整(語文、數學、社會領域、藝術與人文)、學校本位課程(金包里老街)之架構下,推動「互動俗民誌取向之社區行動」課程方案,以四年級教室與社區的課程研究實例。本方案以互動俗民誌取向和Storyline的課程發展模式進行,教師掌握時機,讓學生及老師共同探究社區新興的重要議題,以循環式的課程發展模式建構知識,並以實際的課程實施,落實於社區學習、探究社區議題,採取社區行動,解決問題,增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的互動關係,讓學生在多元、創意的學習歷程中,發展其「學習風格與多元智慧」,進而因為其童年學校學習經驗而認同其生長的家鄉,我們相信這種認同情感,將會因為時空因素的催化,二、三十年後,轉化為建設家鄉的動力。此一課程方案讓本校在「課程統整」、「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和「社區總體營造」三大重要內涵中,對本校師生之課程發展與教學活動創新,帶來極大的變革,我們亦發現,本方案的實施能掌握「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的創新精神,消弭「課程複製」、避免「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化」的危機,讓「學校本位課程」深具特色與永續發展。本方案之特色,在於以學生為中心,把周遭的社區當作學習和社會行動的學習環境,學校教師從「社區的教育者與學習者」的角色出發,依師生互動及共同建構的觀點,藉由學生「社區參與學習」(commuity participation learning 的機會),讓學生在周遭真實世界中試驗和探索,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能為公民社會的到來鋪路,造就充滿人文關懷與社區意識的公民社會,達成「社區總體營造」之理想。整體而言,「互動俗民誌取向之社區行動」課程方案,具有學生中心、學校本位、情境教學、意義學習、體驗學習、人文關懷、社區意識、社區總體營造等特色。各校若能視其學生程度和當地的社會人文環境,將社區議題融入學校課程與教學活動之中加以實施,將可使學校本位課程呈現多元風貌與豐富意涵,為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開啟無限生機。
    關聯: 現代教育論壇─社區行動課程之建構─互動俗民誌取向,國立教育資料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3-04-09
    顯示於類別:[教育學院] 現代教育論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