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培育及學校夥伴協作中心] 國教新知(60卷3期~) |
2016-09 |
序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研究計畫or研究報告 |
2021 |
杜威身心連續性觀點下的身體學說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研究計畫or研究報告 |
2020 |
杜威民主理論及其教育意義--兼論杜威民主歷程中的探究理論與溝通理論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研究計畫or研究報告 |
2019 |
道德中的經驗、慎思、想像與溝通--杜威道德教育理論研究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研究計畫or研究報告 |
2013 |
「台灣中小學教科書發展之口述歷史研究 (1949-2008):知識論與課程觀演變」子計畫七-「國小生活與倫理、道德教科書之知識論與課程觀演變」 |
歐用生; 張鍠焜; 楊國揚; 李麗玲 |
|
[教育學系] 研究計畫or研究報告 |
2013 |
「蔣中正與台彎教育文化發展」分計畫-「蔣中正與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復興與發展」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研究計畫or研究報告 |
2005 |
教育類國家檔案審選事項委外編訂案期末報告 |
周愚文; 張鍠焜; 黃春木 |
|
[教育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4-03 |
蔣中正與臺灣教育文化發展 |
周愚文; 洪福財;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2-08 |
包曼後現代倫理學及其德育意義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0-04 |
為他倫理學與教育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0-04 |
為他倫理學與教育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6-06 |
現代教師的教育哲學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6-06 |
批判理論與教師哲學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6-05 |
從規訓到自我技藝—傅柯(M. Foucault)思想及其教育蘊義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3-09 |
分析與後分析的教育哲學─方法論省思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19-12 |
Charles Taylor對自由與權利觀的省思及其對人權教育的啟示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18-06 |
Allan Bloom的大學理念及博雅教育思想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16-08 |
民國82年道德與健康課程標準及德育教科書的發展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15-12 |
國小生活與倫理教科書德育課程觀之轉變──從64年課程標準本到78年改編本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14-03 |
Kerr論美國企業與大學的關係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14-03 |
Kerr論美國企業與大學的關係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11-08 |
對「科技社會中的公民德行與教育」的討論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10-03 |
友善接納倫理與教育--德希達的觀點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10-03 |
「友善接納」倫理與教育: J. Derrida的觀點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08-03 |
新社會的課程觀--Michael Young《未來的課程》對英國後期中等教育的反省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08 |
Michael Young《未來的課程》對英國後期中等教育的反省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07-09 |
E. Levinas「為他」倫理學及其德育蘊義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07 |
E. Levinas「為他」倫理學及其德育蘊義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06-09 |
淺談教育哲學:通識教育--新馬克斯主義的觀點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
2000 |
自我生命的樹立--傅柯與孟子倫理思想及其對現代道德教育的啟示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會議論文 |
2012 |
Doing philosophy:柏拉圖的自我完成的哲學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會議論文 |
2011 |
包曼後現代倫理學及其德育意義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會議論文 |
2007 |
變遷社會中的變通能力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會議論文 |
2006 |
Levinas「為他」倫理學之道德教育蘊義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 |
Levinas「為他」倫理學及其人權蘊義 |
張鍠焜 |
|
[教育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 |
多元社會的溝通哲學與溝通素養教育—杜威與哈伯瑪斯的溝通哲學 |
張鍠焜 |
|
[教育學院] 市北教育學刊(36期-) |
2015-04 |
《Epimetheus的過失與Prometheus的救贖──科技的哲學思考與教育》評介 |
張鍠焜 |
|
[教育學院] 市北教育學刊(36期-) |
2011-08 |
對「科技社會中的公民德行與教育」的討論 |
張鍠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