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
Using Bifactor Explorator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Evaluate the General and Specific Components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
Yu, C.-Y.; 游錦雲; Chang, T.-J. |
|
2020-03 |
Utilizing response times in cognitive diagnostic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under the higher‐order deterministic input, noisy ‘and’gate model |
Huang, Hung-Yu; 黃宏宇 |
|
2020 |
Vision 2025-TAIPEIWAY 社區共生網路 |
林蔚芳 |
|
2004 |
A Web-Based Political Exchange for Election Outcome Predictions |
Sun-Chong Wang; Ching-Yun Yu; Kuang-Ping Liu; Sai-Ping Li; 李世炳; 游錦雲 |
|
2020 |
Workshop Works! Effectiveness of a Time-Efficient School-Based Behavior Consultation Workshop |
Juang, Y.; Fan, C.; Zhang, Y.; 莊雅婷; Yang, N |
|
2018 |
一位新手治療師與ASD兒童的相遇--兒童中心遊戲治療之個案報告(口頭發表) |
鄧若貝; 莊雅婷 |
|
2006-12-01 |
一百種統計檢定 |
陳明終; 鍾才元 譯 |
|
2020 |
中年女兒照顧失智症母親的照顧及轉化經驗之研究 |
游淑瑜 |
|
2003-04 |
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意涵與課程設計之探討 |
熊曣 |
|
2021-09 |
人格心理學 |
Burger著, Jerry M.; 危芷芬譯 |
|
2018-08 |
以PIRLS架構和Rasch模式建構閱讀理解測驗 |
曾秋華; 游錦雲; 陳欣希 |
|
2013-09 |
以TIMSS資料檢視能力信念與任務價值對臺灣八年級學生數學成就之影響 |
陳敏瑜; 游錦雲 |
 |
1994 |
以個人中心式遊戲治療輔導被虐待兒童之自我概念改變過程研究 |
葉貞屏 |
|
2009-09 |
以常態混組模型討論書籤標準設定法對英語聽讀基本能力標準設定有效性之輻合證據 |
吳毓瑩; 陳彥名; 張郁雯; 陳淑惠; 何東憲; 林俊吉 |
|
2019 |
以模擬伴侶/家庭訓練模式提升家庭諮商核心能力:教案發展及課程設計 |
劉彥君 |
|
2020-03 |
以雙因素探索性結構方程模式檢視中文版 線上認知量表之因素結構 |
游錦雲; 張存真; 顏碧伶 |
|
2010-03 |
低成就學童的心理特徵與原因之探討 |
林建平 |
 |
2019 |
作答表現下降與不可忽略的遺漏值的心理計量模式之發展與應用 |
黃宏宇 |
|
1992 |
修定國民小學輔導室及諮商設備標準 |
熊曣; 許永熹; 葉貞屏; 石兆蓮 |
|
1992-06 |
修訂國民小學輔導室及諮商室設備 |
許永熹; 熊曣 |
|
1998 |
個人中心式遊戲治療中兒童問題行為改善歷程之研究 |
葉貞屏 |
|
1994 |
個人中心式遊戲治療之八大原則 |
葉貞屏 |
|
1994 |
個人中心式遊戲治療在小學校園中的應用 |
葉貞屏 |
|
1996 |
個案動力模式與人際治療的介入 |
游淑瑜 |
|
2021 |
個案接受心理劇取向個別諮商經驗歷程研究 |
邵于軒; 游淑瑜 |
|
1987 |
價值澄清法的省思 |
熊曣 |
|
2000-12-01 |
儀式療法的因素與應用 |
許永熹 |
|
2018 |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應用於注意力不足缺陷過動症兒童之個案研究(壁報論文) |
陳姿安; 莊雅婷 |
|
2020-09 |
「兒童五大人格特質量表」之信效度及測量不變性:探索性結構方程模式取向 |
張存真; 游錦雲 |
|
2003 |
兒童偏差行為的輔導與治療 |
熊曣; 馮觀富; 王大延; 陳東陞; 葉貞屏; 陸雅青 |
|
2009-09 |
兒童內化行為問題測量工具的建立及其信效度研究 |
游錦雲; 李思賢; 李蘭; 陳玉佩 |
|
2010-03 |
兒童問題鑑別診斷的挑戰: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與亞斯伯格症的比較 |
趙家琛; 蔡彤寧; 杜玉禎 |
 |
2003 |
兒童攻擊行為之研究 |
林美吟 |
|
2010-10 |
全國輔導與諮商碩博士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林蔚芳; 危芷芬; 呂貞儀 |
|
2010-08 |
割不斷的憂傷--輔導自我傷害行為學生的案例分享 |
范怡; 林蔚芳 |
|
2019 |
動作分析在舞蹈治療的應用 |
何天虹; 洪瑩慧 |
|
1988 |
協助兒童「自我肯定」活動示範 |
熊曣 |
|
2018-10 |
協助家長成為孩子生涯發展的支援者 |
林蔚芳 |
|
1992 |
受傷的幼苗-應用遊戲治療輔導被虐待兒童 |
葉貞屏 |
|
1992-09 |
受創的幼苗--談遊戲治療對被虐待兒童之應用 |
葉貞屏 |
|
2018-03 |
台北市國小學童學校滿意度影響因子之研究 |
吳敏華; 林蔚芳 |
|
1999 |
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八十六年度研究著作專輯 |
熊曣 |
|
2004 |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導師手冊 |
游淑瑜 |
|
2001 |
台灣的家庭文化與家庭治療 |
游淑瑜; 陳秉華 |
|
1990 |
善用角色扮演法 |
熊曣 |
|
2009-12 |
回應〈居家多領域治療在緩解梅嶺車禍意外造成之衝擊--運用於一兒童生還者可行性探討〉--全方位的助人模式 |
趙家琛 |
|
2008-10 |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50週年慶 |
林蔚芳; 李慧純 |
|
1995 |
因應輔導活動新課程標準 |
熊曣 |
|
2019-06 |
國中生敵意認知生氣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
張存真; 游錦雲; 林蔚芳 |
|
2005 |
國中生校園情緒量表 |
林蔚芳; 張小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