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圖像學習概念融入學習媒材設計之教學實踐行動研究 |
林吟霞 |
|
2013-05 |
在諾丁思關懷倫理學研究上之趨勢初探 |
方志華 |
 |
2018 |
大學校園旅遊意象擴增實境導覽設計與應用之探究:以大臺北校園為例(大專生計畫) |
劉光夏 |
|
2013 |
學童在長度、面積與體積的估測能力與探討及發展以研究為基礎之強化長度估測認知與策略的課程與教學試驗及其成效之研究(3/3) |
黃幸美 |
|
2011-11-23 |
小學道德教科書中班會的百年考察─從大陸時期到台灣現況 |
方志華 |
 |
2011-11 |
從文本分析方法論初探台灣教科書研究概況(1956-2010) |
張芬芬 |
 |
2020 |
我國「環境教育人員」職能分析、專業發展與培訓體系之研究—運用iCAP職能模式建構 |
高翠霞; 高慧芬; 張育傑 |
|
2019 |
擴增實境(AR)應用於公共藝術導覽與設計之探究:以臺北市公共藝術為例(大專生計畫) |
劉光夏 |
|
2020 |
教育部環境教育議題配合領域教學實施示例盤點更新暨推廣計畫 |
林吟霞 |
|
2021 |
數位導覽學習系統介面與學習內容設計評量工具之研究 |
陳昱宏 |
|
2020 |
智慧眼鏡MR 指導互動系統-成果展示影片 |
陳昱宏 |
|
2019 |
活化藝術教學:翻轉教室在大學攝影課堂之實踐探究 |
劉光夏 |
|
2018 |
環境教育法實施後,環境教育場域主要要素、機制、策略、績效(含:環境教育人員、參與者、課程、方案、場域經營、資源整合等)整體優化之整合型計畫-我國「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展延專業發展輔導系統建置 —運用Competency模型與DACUM理論規畫 |
高翠霞; 林吟霞; 高慧芬; 張育傑 |
|
2018 |
環境衝擊評估增能方案之建立及應用研究—結合生命週期評估之桌上遊戲與POE教學策略(II) |
張育傑; 高翠霞 |
|
2015 |
磨課師(MOOCs)對視覺藝術學習者想像力與創作表現影響之研究 |
劉光夏 |
|
2021 |
科普活動:從原住民故事數位教材聯想與設計STEAM教育之課程與推廣(主題三) |
古建國; 劉宇陽 |
|
2020 |
精準提問的實踐歷程:觀察、感受、詮釋、決定--ORID焦點討論法融入大學攝影鑑賞課程之行動研究 |
劉光夏 |
|
2021 |
臺北市第6屆原住民族語單詞競賽 |
劉宇陽 |
|
2013-05 |
臺灣九年一貫課程:時代背景與改革理念 |
張芬芬 |
|
2018 |
行文旅客 |
劉光夏 |
|
2018 |
讀報教育之研究(十一) |
葉興華 |
|
2021 |
讀報教育之研究(十四) |
葉興華 |
|
2020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安全教育—水域安全課程教材電子書編制與推廣計畫 |
葉興華 |
|
2018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國民中學分組會議」辦理計畫II |
葉興華 |
|
2021 |
高級中等學校本土語文(閩南語文、閩東語文、客語文)直播共學試辦推動計畫 |
劉宇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