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新課綱的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 |
葉興華 |
|
1997-12 |
族群意象與族群距離:都市小學班級裡的原漢族群關係探討 |
陳麗華 |
|
2002-08 |
族群關係課程方案之評鑑與再建構 |
陳麗華 |
|
2000-04 |
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 |
陳麗華 |
|
2012-08-30 |
日本6件比我們 做得好的事 |
陳麗華 |
|
2013-10 |
日本授業研究的發展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批判轉化 |
方志華; 丁一顧 |
|
2012-10 |
日本教育參訪的迴響— 穿梭在客位與主位之間的思維撞擊 |
陳麗華 |
 |
2020 |
日本社會科教科書中的防災教育(2019/9/20) |
高翠霞; 許惠閔 |
|
2020-08 |
日本防災教育及其在社會教科書之設計:以東京書籍版本為例 |
高翠霞; 高慧芬; 許惠閔; 蔡宜臻 |
|
2019 |
昔問今答:什麼知識最有價值,誰的知識最有價值 |
張芬芬 |
|
2007-03 |
晚清以來中小學教科書發展的歷史回顧 |
藍順德; 王立心 |
|
2020 |
智慧眼鏡MR 指導互動系統-成果展示影片 |
陳昱宏 |
|
2001 |
未來不是夢: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施規劃 |
張煌熙 |
|
1990 |
校長在課程改革中的任務 |
陳麗華 |
|
2021 |
桃園市國小教師對智慧教育的意見之調查研究 |
林玲宜; 張芬芬 |
|
2019 |
桌遊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
陳昱宏; 王偉丞 |
|
2019 |
活化藝術教學:翻轉教室在大學攝影課堂之實踐探究 |
劉光夏 |
|
2001 |
淺談安全的教學情境之建構 |
黃幸美; 陳淑茗 |
|
2009-10 |
漫談國小教務主任的課程領導任務 |
黃翠萍; 林吟霞 |
|
1998 |
澳洲的族群關係議題和教育-兼評我國「原住民教育法」草案 |
陳麗華 |
|
2000-06 |
王夫之的「學」「習」思想對孟、荀天人關係思想之融攝 |
方志華 |
|
2018 |
環境教育法實施後,環境教育場域主要要素、機制、策略、績效(含:環境教育人員、參與者、課程、方案、場域經營、資源整合等)整體優化之整合型計畫-我國「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展延專業發展輔導系統建置 —運用Competency模型與DACUM理論規畫 |
高翠霞; 林吟霞; 高慧芬; 張育傑 |
|
2017-09 |
環境教育的實質是什麼?-新課綱中環境知識概念之分析 |
楊嵐智; 高翠霞 |
|
2019-06 |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回顧與展望 |
楊嵐智; 高翠霞 |
|
2018 |
環境衝擊評估增能方案之建立及應用研究—結合生命週期評估之桌上遊戲與POE教學策略(II) |
張育傑; 高翠霞 |
|
|
生活中的學習資源:讓在家自行教育更精彩 |
張芬芬 |
|
2005 |
生活情境融入數學課程的問題探討 |
黃幸美 |
|
2001 |
生活數學之教學理念與實務 |
黃幸美 |
|
2003 |
生活與遊戲中的數學學習 |
黃幸美 |
|
1995 |
由教學倦怠論教師心智發展 |
張芬芬 |
|
2018 |
當「臺北酷課雲」遇見「臺北世大運」——電子書創作分析 |
陳昱宏; 方志華; 張芬芬; 王如怡 |
|
2018 |
當臺北世大運遇到臺北酷課雲 |
陳昱宏; 方志華; 張芬芬; 王如怡 |
|
2015 |
磨課師(MOOCs)對視覺藝術學習者想像力與創作表現影響之研究 |
劉光夏 |
|
1997 |
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 |
陳麗華 |
|
1997 |
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和實施 |
陳麗華 |
|
2002 |
社會參與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施 |
陳麗華; 彭增龍 |
|
2008 |
社會學習領域第二、三、四學習階段教科書中社會行動取向教材之比較分析 |
陳麗華; 林淑華 |
|
2005-08 |
社會教科書中社會行動教材的評鑑規準之初探 |
林俐君; 陳麗華 |
|
2004-04 |
社會行動取向人權教育之教材研發 |
陳麗華; 王雅鈴; 李涵鈺; 張雯婷; 陳怡君 |
|
2003 |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 |
陳麗華; 彭增龍; 王鳳敏 |
|
2004 |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 |
陳麗華; 彭增龍 |
|
2005 |
社會重建主義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影響初探 |
李涵鈺; 陳麗華 |
|
2006-09-19 |
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 |
陳麗華(主編) |
|
2021 |
科普活動:從原住民故事數位教材聯想與設計STEAM教育之課程與推廣(主題三) |
古建國; 劉宇陽 |
|
2020 |
精準提問的實踐歷程:觀察、感受、詮釋、決定--ORID焦點討論法融入大學攝影鑑賞課程之行動研究 |
劉光夏 |
|
1989 |
精熟學習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及數學自我觀念之影響 |
毛連塭; 吳貞祥; 楊瑞智; 陳明忠; 陳麗華; 張世慧 |
|
1991 |
精熟學習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及數學自我觀念之影響(II) |
毛連塭; 邵慰龍; 劉緬懷; 鄭錦彬; 楊瑞智; 陳麗華; 張世彗; 陳明終 |
|
1987 |
精熟學習模式及其在國小數學科教學上之效果研究 |
陳麗華 |
|
1990-05 |
精熟學習法的發展及運作 |
陳麗華 |
|
1987 |
精熟學習法的策略 |
陳麗華 |
|